孔子論言中有一句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國。」意指一句說話可能令國家富強,一句說話也可以令國家衰落。早年毛澤東於1957年豪氣地拋出「超英趕美」的口號,53年後的今天,中國不止已達超英的目標,離趕美也越來越近,可見說話本身的份量。把這句說話放諸股市,只要把邦與國皆改為市,馬上就成為這兩天市況的金石良言。
恒生指數昨天本來一直處於偏軟狀態,三時過後上海市金融辦公室主任方星海透露上海正研究個人投資境外試點的消息被轉載後,港股迅速止跌回升,收市更大升217點收市,可惜上海市金融辦隨後馬上嚴正聲明澄清傳聞是子虛烏有,恒指今天馬上從高位回落;其後再受人行要求銀行停止在一月餘下時間發放貸款的消息所影響,跌勢旋即加劇,尾市雖然出現反彈,全日仍跌392點收市。
港股目前缺乏方向,任何消息都會被投資者無限放大,但只要大家把心靜下來,情況並未如指數所反映般那麼差。
目前困擾大市的因素只有一個,就是中央是否會早於市場預期把貨幣政策由寬鬆轉為從緊。小弟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除非通脹超出可控的水平,否則中央不可能脫離國際市場,提早退市。我認相信全球各國也不希望中國過早採取從緊的政策。中國已不再是世界的獨立體,而是其中的一部份。中國的經濟成長正支持著其他國家的復甦。據資料顯示,全球有1/3的鐵礦石,1/5的銅、鋅、鎳、鉑被中國買走了;全球新增的石油需求有40%來自中國,60%的水泥被內地消耗了,每年有三份一的重型機械也要銷往中國。若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的出口相信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嚴重的話可能令環球經濟二次尋底。中國相信也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
內地目前仍以投資、內需及出口三頭馬車拉動經濟增長。中國上年透過天量的貸款刺激投資需求去沖銷出口下跌的影響,今年不可能再以此以保經濟,否則將出現資產泡沫及嚴重的產能過剩,出口必需重拾升軌。要保出口,中國要努力讓全球的需求回升,為達到此目的,須與全球諸國合力去防止經濟再陷衰退。基於這個考慮,中央不會謀然大幅調整貨幣政策。
另外,中央收緊銀根的重藥是加息,但目前並不存在加息的客觀條件。一則內地通脹雖然有回升的趨勢,但並不觸及警戒線,防通脹的壓力仍低。二來加息的影響範圍太大,不利經濟的復甦,內地的經濟剛從谷底走出來,增長的勢頭並未穩固,所以相信中央不會採取過激的政策,以免對復甦造成障礙。三則內地的外滙儲備已突破2.4萬億美元,出口回升令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重,現在加息只是火上加油。在息差擴闊的誘因之下,熱錢將蜂湧而至,加大了中央調控經濟的難度。
所以,無論那些「消息人士」或專家如何繪形繪聲地大談加息機會,小弟總覺得不用太過放在心上,因為時機未到。港股近日的調整並不須過於擔心,除非溫總走出來說要出重手調控經濟,否則目前沒有任何人有一言以喪市的能力。壞消息總會被消化,港股的牛市並不會就此落幕。
工作是獲取收入。儲蓄是增加資本。投資才足以致富!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本網頁屬個人網頁,文章屬轉載及引用文章,出處自澳門流動社區財經金融版主buffetfans的文章,敬請留意。
BAIKINMAN-DOKINCHAN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選股準則::投資前, 首先需要區隔開那些是屬於買不得的老千股或垃圾股, 其次便是選擇那些是受惠未來發展趨勢的股票, 最後便從中選擇那些是值得買入的, 例如以預期估值及盈利增長、是否具有估值向上重估的催化劑、行業吸引力度、管理層能力和往績、公司的行業地位和經營模式、TA等等準則進行選擇。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