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寫了多篇關於大市的文章,今天想談一點輕鬆的東西。 相信各位是否是一個電腦迷,對Apple這間公司也不會感到陌生,其暢銷產品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iPod、iPod touch、iPhone等等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詳,昨天又推出了新產品iPad,相信又會掀起消費者一股搶購熱潮。 回看蘋果的發展,其成功之處只有兩個字──「創意」。黃金有價,創意無價。一個好的點子不止是財富的泉源,更有撬動世界的力量。以Google及 Facebook為例,你能想像你的生活中不能再用Google上網搜尋資料,每晚不用Facebook與你的朋友溝通交流嗎?Twitter的橫空出世 更打破了傳統媒體壟斷新聞的局面,奧巴馬能夠成功當選美國總統,Twitter是功不可末。 中國已是可與美國爭朝日長短的國家,坐擁2.4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是全球的出口大國、世界工廠、經濟在金融海嘯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屹立不倒、還有13 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在在也展現了泱泱大國的風采。可惜的是,在外國人的眼中,他們只知中國的生產力是何其驚人,經濟是如何的強勁,但要數其出名的品 牌,一時間相信也難以說上幾個。 內地自主產品及品牌之貧乏,與其強國之名實在不太相配。中國要在世界揚名立萬,打出名堂,除了在國際媒體上賣賣廣告之外,打造中國製造的自有品牌是王道。 要建立品牌,就先要為產品注入創意的元素,一味跟風抄襲沒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小弟認為中央領導人應該多研究一下蘋果的成功例子。以iPod為例,在該產品未面世之前,MP3播放器是一片紅海市場,蘋果只是把產品設計稍加改良並加入 一點創新的元素作包裝,馬上把這片紅海染藍,為蘋果帶來每年數以十億計的利潤,這就是願意創新的回報。 中國人在創新科研方面明顯不及國外,一來與我們成長的環境有關,在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下,中國人普遍傾向做個乖寶寶,老師說一學生通常不會說二,這有礙激 發思維,突破固有的概念,令創意文化潮流難以形成;二來是中國人太過勢利現實,經常想以最方便及最節省的方法賺取最大的利潤,這令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的科研 產業發展落後於市場形勢,導致產業發展偏向技術含量較低的代工製造;三是國內缺乏孕育科研人才的資源及學府,這并非本人妄自菲薄,大家想想,這麼多年來有 那位諾貝爾獎得獎者是由國內大學培育的,就可知現實的情況如何。其他還有很多因素困擾中國品牌的誕生,在此不累述。 中國要真正衝出本土,走向世界,看來仍要花很多的努力。小弟期待有朝一天可以看到「中國蘋果」的出現,看到世人為爭奪我們製造的產品而通宵達旦地排隊輪 購,相信是中國人最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這樣的日子並不會離我們太遠。 |
工作是獲取收入。儲蓄是增加資本。投資才足以致富!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中國何時出蘋果?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本網頁屬個人網頁,文章屬轉載及引用文章,出處自澳門流動社區財經金融版主buffetfans的文章,敬請留意。
BAIKINMAN-DOKINCHAN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選股準則::投資前, 首先需要區隔開那些是屬於買不得的老千股或垃圾股, 其次便是選擇那些是受惠未來發展趨勢的股票, 最後便從中選擇那些是值得買入的, 例如以預期估值及盈利增長、是否具有估值向上重估的催化劑、行業吸引力度、管理層能力和往績、公司的行業地位和經營模式、TA等等準則進行選擇。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