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獲取收入。儲蓄是增加資本。投資才足以致富!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樓價不跌勢不休

中國終於也推出調控樓市的核彈──物業稅(香港叫作差餉)這重型武器,中央的強硬態度相信也出乎很多發展商所料。早前市場還預期內地會因為歐洲債務危機而放緩調控樓市的步伐,可惜世事往往事與願違,中央今次是重真格,樓價不跌勢不休。小弟早前預言中國樓市的拐點在第二季出現,算是一矢中的。

內地樓價升幅實在太高,房價收入比達16倍,遠較正常水平6倍為高,假設房價保持現水平不變,而中國人的收入以每年15%的速度上升,房價收入比也需要七年的時間才能回落到合理水平。樓價過高亦容易滋生社會問題,早前社會上不就出現了如蝸居、房奴等新名詞,正是國民把對高樓價不滿付諸筆墨的行動。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中央也不得不冒經濟再次探底的風險去全力執行對樓市的調控。樓價一天不下來,調控措施只會繼續收緊。幸好中央今次沒有如08年那樣對發展商完全閂水喉,否則會出現早前一樣的惡性循環,以上的依據不贅說,大家可參閱小弟過往關於內地樓市的文章。由於今次調控的著力點在於打擊需求,迫令炒家退市,所以對發展商的影響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樓市再出現斷層的機會相信不大,避免了日後再現樓價急漲的伏線。

回說中央的調控政策,雖然樓價仍未出現顯著調整,但成交量已大幅下跌,各大地產商亦開始部署減價,只要龍頭發展商有所行動,將是牽一髮動全身,減價之風一起,內地樓市就會出現骨牌效應式地下挫,小弟預期未來將有至少30%的跌幅,這相信亦是中央希望的調整指標。因為只要樓價下跌三成,而居民收入能以年15%的速度增長的話,內地的房價收入比在三年後就可以回落到6至7倍的合理水平。此外,中央亦不希望樓價暴挫,因為房地產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其產業鏈牽涉超過50個不同的行業,對國家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於上述原因,30%的調整一旦達成的話,相信也是中央鳴金收兵的時候。

雖然小弟近來看淡內地樓市,但長遠而言,這個市場仍是潛力無限的。因為內地人口多,城市化率只有45%,與發達國家平均75%水平比較仍遠遠落後,只要城市化進程持續,中國的樓房就不怕滯銷,只要不是過份炒作,內地樓價長期仍然看漲。

有朋友問小弟物業稅對內地樓價的長遠影響是好是壞?其實任何稅收對業主都不會是好事,尤其是每年也要真金白銀拿錢出來交付的費用。不過小弟對於物業稅並不反感,因為這項稅收有助改善樓市的生態。

內地樓價居高不下,與地方政府的刻意護航有直接關係。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達7萬億人民幣,每年也需要依靠賣地來支持運作及償付借貸利息,高房價對於增加收入自然有利,所以很多時地方政府對樓價高企都只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引入物業稅後,可令地方政府獲得更穩定的收入來源,不用再依靠賣地收入來支持運作,有助壓抑樓價泡沫的形成,亦為地區的發展提供資金,不用再以窗口公司借貸令債務危機進一步擴散。最後,物業稅亦能達到財富再分配的功效,紓緩居民貧富懸殊的壓力。

物業稅已在全球多個國家運行多年而持之有效,中國並不是地球上的異類,其他地方可以做,Why not 中國會say no,所以我並不擔心這個稅收會拖跨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大家不用把它的威力無限放大。

link from:http://forum.cyberctm.com/forum/forumdisplay.php?fid=5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網頁屬個人網頁,文章屬轉載及引用文章,出處自澳門流動社區財經金融版主buffetfans的文章,敬請留意。
BAIKINMAN-DOKINCHAN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選股準則::投資前, 首先需要區隔開那些是屬於買不得的老千股或垃圾股, 其次便是選擇那些是受惠未來發展趨勢的股票, 最後便從中選擇那些是值得買入的, 例如以預期估值及盈利增長、是否具有估值向上重估的催化劑、行業吸引力度、管理層能力和往績、公司的行業地位和經營模式、TA等等準則進行選擇。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