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眾多內房股出中期業績,有的大賺7倍,有的純利跌90%,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分別?難道他們的盈利能力真的差這麼遠?首先,先明白PE(市盈率)和NAV(每股資產淨值)的計法。
一間公司的每股盈利,用以下公式計算
每股盈利 = (營業收入 - 營業支出) / 總發行股數
PE(Price to Earnings ratio),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PE = 股價 / 每股盈利
而NAV(Net Asset Value),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NAV = (總資產 - 總負債) / 總發行股數
- 地產股之所以不能以PE定平貴,在於地產股的資產,主要是發展中的物業或投資物業的固定資產,而有關資產價值是會受市況影響而升跌。舉例說,在 SARS期間,樓價大跌,地產股的資產亦相繼縮水,相反,在樓市興旺時,樓價大升,地產股的資產亦相繼升值。而PE的計法是涉及"營業收入",一些"發展 中的物業",因仍未賣出,所以便不可視為"營業收入",但若樓市轉好,手中的"發展中的物業"定必升值,公司亦因而升價十倍。
- 舉一簡單例子,公司A(總發行股數10股)有100平方單位土儲,上年以市價1元賣出10單位,"營業收入"便是10x1=10元,假設每單位的" 營業支出"為0.2元,那每股盈利 =(10-10x0.2)/10=0.8元,若上年股價為$10,那PE=10/0.8=12.5。今年樓市轉好,樓 價每單位升至14元(升了40%),若公司A今年賣出80單位,"營業收入"便是80x14=1120元,假設每單位的"營業支出"為0.4元(升了一 倍,夠誇張吧!),那每股盈利 =(1120-80x0.4)/10=108.8元,若股價現為$30(升了兩倍,好似今年的內房股一樣),那PE=30 /108.8=0.2757。屆時,業績公佈時,便可以說每股盈利增長135倍"(108.8減0.8,再除以0.8)。
- 另一公司B(總發行股數10股)有100平方單位土儲,上年以市價1元賣出30單位,"營業收入"便是30x1=30元,假設每單位的"營業支出" 為0.2元,那每股盈利 =(30-30x0.2)/10=2.4元,若上年股價為$10,那PE=10/2.4=4.17。今年樓市轉好,樓價每單位升 至14元(升了40%),若公司B今年賣出1單位,"營業收入"便是1x14=14元,假設每單位的"營業支出"為0.4元(升了一倍,夠誇張吧!),那 每股盈利 =(14-1x0.4)/10=1.36元,若股價現為$30(升了兩倍,好似今年的內房股一樣),那PE=30/1.36=22.06。屆 時,業績公佈時,便可以說每股盈利大跌44%(2.4減1.36,再除以2.4)。
- 從以上的例子,可知因公司A和公司B賣樓的策略不同,而令到兩公司的業績相差這麼遠,現公司A只剩土儲10單位(100-10-80),但公司B卻 有土儲69單位(100-30-1),若未來樓市繼續好,樓價再升,公司B的盈利前景便非常亮麗。還記得碧桂園(2007)上市時,為土儲最多的內房股, 後來樓市大跌,碧桂園手中的土儲價值也大跌,令股價從最高約$14跌至約$1。相反,現金水平較高的SOHO中國(410),若未來樓市繼續好,但卻來不 及增加土儲,那公司未來發展也是有限,唯有貴買地,貴賣樓,但毛利可能不及早前樓價平時已有大量土儲的地產公司。因此,你也可能聽聞地產商惜售的新聞,便 是因為地產商認為未來樓市繼續好,故推遲賣樓,想賺多啲。
因此,將來定地產股的平貴,記得要用NAV,不要用PE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