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本周回勇,全周回升1363點,重返杜拜風波之前的水平。雖然今天港股受外圍下挫影響而下跌,但恒指在低位的承接能力不俗,沽壓沒能形成,且能企穩在22300之上,若能守穩此水平,是次的短期調整應已完結。小弟在上周五的札記中已指出需要留意未來兩周的資金流入情況,因為對後市有指導作用。根據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昨午再向銀行體系注入38.75億港元,反映資金流入之勢未改,若趨勢持續,港股將進一步走高,今年有機會再挑戰23000點。
小弟今天的篇幅較長,但希望各位用心把它讀畢,因為這有助大家理解中國目前有一個急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若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中國內需市場及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小弟先以《人民日報》昨天刊登的一篇文章作引,再為大家詳細分析一下內地將要面對的這個重大危機。
《人民日報》昨天指出,目前阻礙內需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內地分配制度不完善,民眾「幹得多,掙得少,制約消費」,建議要調整收入分配。文中指當前內地民眾消費增長偏低,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前日指出,去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5.3%,而美國為70.1%、印度為54.7%。與投資和出口增速相比,大陸居民消費增長相對較慢,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較低。
文章指出,內地城鄉居民收入在總體穩步增長的同時,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卻在拉大,民眾薪金未能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幹得多,掙得少」,制約民眾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提高。文章並稱,內地民眾薪金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是普遍現象。在發達國家,薪金一般佔企業運營成本50%,而中國則不足10%。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逾55%,中國則不到42%,並呈逐年下降趨勢。
文章還引述世界銀行數據稱,從2000年開始,中國堅尼系數已超過0.4,並逐年上升,目前已超過0.48。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超過0.4為警戒狀態,達到0.6則屬於危險狀態。文章最後強調,提高勞動所得是大勢所趨,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真正讓民眾「勞有所得」、「幹有所值」。
從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可看到,明年中央可能要在提升國民收入方面落藥,小弟目前想到最有可能實行的方案是上調入息稅起徵點及增加社會福利。
中央發展內需的方向,主要還是從針對提升居民收入及增加社會保障福利著手,這也是小弟一直認同的觀點。然而今天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魏尚進教授於今年8月為《21世紀經濟報導》所進行的一篇專訪。魏教授在訪問中提出了一個頗為創新的觀點,指出中國居民長期不願消費的根本原因在於男女比例的不平衡,而非目前的主流觀點。
魏教授指出,從1980年代中開始,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一直在不斷加重。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社會的男女出生比大概是106:100,也就是說每106個男嬰出生,就會有100個女嬰出生,男嬰比例高一點是因為出生後男嬰的死亡率要略高於女嬰。現在全國新出生嬰兒中的男女比例已經到了122:100,這意味著中國男人中未來有很大一部分會面臨擇偶難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在婚姻市場上,男人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會加大。對於那些養兒子的家庭來說,父母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光棍,因此這時候家庭會努力做出犧牲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去婚姻市場上競爭。要幫助孩子在婚姻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有很多辦法,比如說可以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同時一個重要的辦法是提高孩子的經濟地位,以降低他成為光棍的概率,這就會引導老百姓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特別是減少父母的消費。
那是否生女的家庭儲蓄率就會低一些,從數據上看的確比生男的家庭為低,但普遍仍出現上升的趨勢。此一現象魏教授的解釋是隨著男女比例失衡的擴大,有男孩的家庭在婚姻市場上會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競爭有很多形式,其中之一是為孩子買一個更大更好的房子,這在無形間會增大當地對住房的需求,由此進一步推高房價。而高昂的房價是所有家庭都要面對的,因此那些沒有男孩的家庭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也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儲蓄率。
小弟一直有對中國的生育政策對經濟影響進行研究,魏教授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我有很大的啟發。細心想想,這的確是形成高儲蓄率的一大因素。在一孩政策下,內地父母把他們的愛過份集中在小孩身上,為了讓其有較好的生活,寧願減少自己的支出以為子女早作綢繆。這種現象在男孩家庭尤甚,因為中國目前仍是較以男性主導的國家,正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令男性要肩負起養家及置業的重責。父母為了讓男孩有足夠的競爭力去爭取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好女子,只有把大部份的金錢省下來。男女比例越失衡,這種現象就越明顯。
若此才是阻礙蓄儲率回落的關鍵,那中央未來要做的就不會是只提升居民收入。相反,應該開始考慮修改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讓男女比例可以回到合理水平。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因為由女孩出生到長大到可以進入市場成形「供應」,沒有十年八載是不可能的。若現在仍沒有任何行動,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儲蓄率可能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也難以回落,有礙內需的發展,亦有礙中國正真成為世界強國進程。
就算不為扭轉儲蓄率的上升趨勢,中國也是時候檢討其生育政策。早前小弟已有多篇文章分析中國的人口紅利將於2015年見頂,生產力開始逐年下降,令出口的競爭力大減,若那時內需市場仍未能發展起來的話,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會是一個潛在的危機。雖然中央目前著手進行產業轉型,由勞動密集轉向技術密集及資金密集過渡,然而豐厚的勞動力始終對任何國家都是一種優勢。國家產業再升級也不應離開工業,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份依重金融及服務業的惡果就是助長揮霍及投機,消耗國家的成長動力及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泡沫危機。德國在二戰後能夠迅速回復,其著重工業的政策方向應建首功。為了維持中國工業的活力,充沛的勞動人口是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內地的老齡化問題已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中國自2001年開始正式進入老人社會,截至到2008年底,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5989億人,佔總人口的12%。而今后幾十年內,老年人口將按每年800萬人的規模持續遞增,即平均每年增長0.4個百分點,到本世紀40年代后期,全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3億人,屆時,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國將成為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即使基本養老保障體系覆蓋面加大,這一問題仍然嚴峻,1980年,中國在職員工和退休員工的供養比例為13:1,而到了2003年,這一比例已銳減到3:1。以目前的情況看,到2020年,領取養老保障金的退休者將達到1億人。若中國的出生率不能回升的話,未來將難以提供足夠的勞動人口以供養老齡人士,強如美國政府也不可能獨力承擔退休國民的社會保障支出。現時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增加新生人口,以改善維持目前的供養水平,否則在這種壓力之下,國民又怎可能大幅提高消費。
無論基於何種原因也好,中央也有需要檢討其生育政策,時間耽誤得越久,將來需要面對的問題就越嚴重。現在開始進行改革,未來尚有扭轉敗局的機會。否則就算投入多少資源去發展內需也是如牛入泥,經濟發展也總有一天要走到盡頭。這個潛在的危機,是中央領導人及所有看好中國的投資者所應該關注的。
工作是獲取收入。儲蓄是增加資本。投資才足以致富!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很多人也知道日出是美麗的,但等待的一刻卻沒有幾個能抵受睡魔的侵襲
升市時越望越高~跌市時越望越低~最後結果就係變左高買低賣
投資是一很孤獨和寂寞的活動,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等待(有點像釣魚),這是與人的本性有相當背馳的
倘歐債惡化導致終極一跌,內地必會加大救市力度,如加速減存準率甚至減息,其時便是買入時機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本網頁屬個人網頁,文章屬轉載及引用文章,出處自澳門流動社區財經金融版主buffetfans的文章,敬請留意。
BAIKINMAN-DOKINCHAN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股市趨勢的根源:*資金成本 *貨幣供應 *估值 *市場情緒 *經濟環境 *大企業盈利表現*市場心理預期
市盈率高低,跟抗跌力高低沒有任何關係,投資者看的是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及增長潛力,相對他們付出的價錢,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賺錢十分一靠聰明,十分九靠忍耐
你可能艱苦經營而取不到成果,一次非常偶然的決定性機會才重要
選股準則::投資前, 首先需要區隔開那些是屬於買不得的老千股或垃圾股, 其次便是選擇那些是受惠未來發展趨勢的股票, 最後便從中選擇那些是值得買入的, 例如以預期估值及盈利增長、是否具有估值向上重估的催化劑、行業吸引力度、管理層能力和往績、公司的行業地位和經營模式、TA等等準則進行選擇。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入市前應先確認個 「 勢 」 ,步驟如下:確認大市強弱 → 確認相關股份板塊強弱 → 確認個別股份強弱 /估值/前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